如果你有一筆資金,你會選擇把資金配置在哪裡
前幾天有個顧客跟我說:
”我看現在房市那麼熱,很多人買個房子抄短線賺價差,動輒50、100萬這樣賺,說實在地,這非常誘人,我也好想這樣操作。但當我把這個想法跟家人說的時候,我被家人制止了,家人說我這樣是在荼毒下一代、助長不健康的房市……”。
若房地產已全然被視為是種資產配置,無關乎需求,只在乎如何把資金創造高報酬時,當此等氛圍猖獗時,又有誰真的在乎”房子是買來住的”這件事?
假設有一間房子,10年前入手價700萬,如今行情1300萬。試問一般屋主會認為賣多少合理?
Ans:有99%的屋主想賣超過1300萬。
理由無它,因為每一個屋主都會認為”我家不一樣,尤為珍貴,值得比行情更高的價格”。再者,當屋主要換屋時,雖然自己家漲不少了,但要購入新家也勢必得拿出不少資金出來,若舊家能加減賣到一個好價,那麼新家的負擔就會輕省些。
相信沒有人本意是透過買賣房子賺價差來炒作。只不過為了順應”有土斯有財”的社會潮流,我們每個人誰都無法除外,不得不被強硬地推著走。漸漸地,買房子在很多人眼裡,已不再只是滿足基本住宅需求,更多的是資產配置的操作。
這也間接地讓社會底層、經濟較為弱勢的客層,離買到心目中的房子更是遙不可及了。
--
後記:
今年竹北房價飆漲得誇張,價格沒有最高,只有更高。
買方除了得承受買不到房子的恐懼與壓力外,又得承受要是買到房子了但價格卻是創社區新高價,所帶來的恐慌與不安全感。
早期前輩學長姐針對”自住”的詮釋是:
”自住沒差。由於沒有要出售,所以價格的波動對你來說根本沒影響。而且你加這幾十萬,攤平在30年房貸上,等於每個月才多幾千塊……”。
但最近跟一些自住客對話,我對於”自住”的詮釋是:
”如果一間房子是你喜歡的,且價格你可以負荷,那就買了它吧!也許當下你會覺得貴,但由於這房子是你真正用得到的,且在持有期間,它帶給你的附加價值,如:學區、生活機能、交通、一個家的歸宿感等,不是單單用價格就可比擬的。價格由市場決定,但價值自在人心”。
”沒有一百分的房子,只有該時空背景下,所做出的相對合適的選擇”。與最近仍不放棄、努力找房的買方共勉之。